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新能源充电桩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972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速高达42.25%。预计2024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1118亿元。从全球范围来看,2025年全球充电桩市场规模将显著增长,中国作为最大市场,其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甚至突破1800亿元。
充电桩建设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EVCIPA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59.6万台,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长约92.9万台,累计数量达到272.6万台;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增长约245.8万台,累计数量达到587万台。从2023年来看,充电桩增量为338.6万台,同比上升30.6%,其中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占比超过七成,同比上升26.6%;公共充电桩增量占比不足三成,同比上升42.7%。
车桩比呈下降趋势
随着充电桩建设的加速,车桩比整体呈下降趋势。2018-2023年间,车桩比由2018年的3.23降至2023年的2.37,公共车桩比由2018年的7.89降至2023年的7.49,但仍明显存在公共桩缺口较大的问题。
区域发展不均衡
从区域竞争格局来看,充电桩建设数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截至2023年12月,省级行政区域内所拥有的公共类充电桩数量前十的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湖北、山东、北京、安徽、河南、四川;拥有的充电站数量前十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北京、四川、河南、天津、河北。其中,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充电桩建设数量较多,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充电桩建设相对较少。
企业竞争格局集中度较高
在企业竞争方面,头部效应明显,市场集中度较高。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龙头运营企业为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和云快充。2023年,按电动汽车公用充电桩运营数量来看,特来电的市场份额最大,达19.19%,其次为星星充电,市场份额为16.54%,云快充的市场份额为16.43%。这些头部企业在市场份额、技术创新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充电桩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充电桩技术不断创新,包括大功率快充技术、智能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等。例如,华为数字能源的600kW超级充电桩、360kW直流快充终端等产品,通过高功率输出和高电压技术,显著提高了充电效率和速度。此外,一些企业还推出了基于大数据的充电桩智能节能管理方法及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充电桩的负载状态,优化充电功率分配,避免能源浪费。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在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作为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正逐步成为未来交通的重要趋势。而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能量补给站”,其建设与发展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应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国内汽车销售市场新能源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以及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速,预计2029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累计保有量将超过2500万台。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技术条件逐渐成熟以及下游消费需求释放的推动下,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保有量预计在2024至2029年间持续上升,2029年将突破3200万台,2024-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4.9%。